加密数字货币、信任与虚拟身份

[google-translator]

1620年11月11日,载着英格兰分离教派清教徒的五月花号终于决定停靠在现马赛诸塞州的鳕鱼角。这不是这片新大陆第一批英语殖民者,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批。这些殖民者或因为坚持独特的宗教理想或为逃避政治迫害或存粹为了投机而选择离开了欧洲的成熟社会,以寻求各自心中的理想之国。得益于大西洋的阻隔,这群人可以摆脱部分历史束缚,相对自由地开始新的社会实验。十八世纪以来发源于欧洲的启蒙思想和理论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实验环境。当然,既然是实验就有可能失败。当时的北美大陆可能是地理意义上最后一片干净的社会学实验室。人类是幸运的,他们成功了。
人类社会并不缺乏离经叛道者。但如果长时间没有地理发现或科技进步以形成相对隔离的干净的空间,在原有地盘上的进化难免陷入某种局部最优的局面。 即使是今天的美国,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也仍然问题重重。其改革同样受制于既得利益者的掣肘,反复、迟缓、趋于停滞。它的相对强大又使其丧失了来自外部的改革动力。在星际移民短期内难以实现的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虚拟空间恐怕是难得可以被期待的“新大陆”。

作为理想的加密数字货币

其实,互联网自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技术勉强构成一些壁垒,一批有理想的程序员幻想在网络中构建自己的乌托邦:开放、平等、分享、去中心。海盗湾(The Pirate Bay)只是在挑战当代知识产权制度的诸多尝试中更有戏剧性的一案:TPB AFK(海盜灣- 暫時離開)。这些挑战大多要么被剿灭,要么被招安“从良”并入现实世界既有的规则体系,要么褪下理想主义的外衣在阴暗的角落守着个破站赚点黑钱。Sci-Hub是又一次高潮,它的背后夹杂着现实世界中学术界对学术出版的改革诉求,前景稍乐观。

(扩展思考: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在鼓励创造方面上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吗?如何反思海盗湾、Sci-Hub对既有知识产权制度的挑战?海盗湾 (The Pirate Bay)

这些尝试与互联网先驱们的理想终究相去甚远,互联网仍然是作为现实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一部分运行着。究其原因,恐怕是与现实世界的隔离还不够彻底。技术壁垒本来就似有若无,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世界自身无法独立(用创投圈喜欢的词叫没形成“闭环”),对现实世界高度依赖。这倒不是说,互联网需要服务器、需要物理连接这些表面的理由。事实上,这些物理需求不构成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依赖。反倒是现实世界中的国家、资本高度依赖互联网,物理断网是代价过高无法接受的选项。现实世界的权力想要掌控互联网必须要能分辨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流量并加以过滤。实践经验表明,在这场区分与伪装的技术竞争中,前者是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互联网世界难以独立更根本的原因是自身功能的不完善。加密数字货币(Cryptocurrency)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实现功能独立的可能性。

货币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可以显著降低交换(exchange)的成本。而交换是任何多主体(agent)系统得以运转的核心功能。交换尤其是更狭义的交易(trade)的一个重要成本是信任。在当代世界,随着物流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任甚至是最主要的交易成本。货币正是作为一种信用凭证依托一套信任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的。当代的法币则是由国家信用支撑的,这是一个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国家有自己的意志,它难以抑制增发货币的冲动,因而法币贬值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国家是不太可信的(许哲:加密数字货币有用吗?(一))。基于公共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则采取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它假设每个人都不可信,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验证每笔交易。这一机制解决了假币,劣币的问题,并且看似解决了货币滥发的问题。相比基于国家信用的多中心法币体系有一定的先进性。

当然,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仍然是有成本的(观点 | 为何区块链不是无需信任的)。参与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学习,研读代码,投入算力,或至少读读白皮书,分析判断不同的故事才能让自己的信任具有一定的基础。否则他就必须承担被骗的风险,就像现在加密数字货币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投资者一样。规模效应和设计良好的机制可以降低这些成本。例如,如果一个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存在完善的做空机制,我们就可以较轻易地相信它大概没有太明显的安全漏洞,否则黑客间的竞争会让这个漏洞及早暴露。无论如何,在去心化体系中,其信任成本终究只是参与者的努力、智力与财力(算力),相比现代国家制度中以不同程度的出让自由作为代价,仍然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不完备的信任机制

当前加密数字货币所使用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根本的问题在于内部性或局部性,即其信任机制的有效范围仅限于虚拟世界内部,或必须依赖现行以国家为中介的信任体系才能扩展到现实世界。

在丛林社会,如果A希望用自己的一秒交换B的一句诗并且B表示愿意,A要相信B不会拿了自己的一秒就跑了或不好好念诗,就只能当面交易并且确保自己不比对方弱太多且跑的足够快,B要是耍诈会遭到A的报复,代价较高。如果A过于弱小,他可以选择在某个集市里做交易,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大声播报交易内容,以期众人为维护集市良好运转的共同利益会制约B的行为,当然,他还得祈祷B不会带着一帮同谋。

在现代社会,人们在一个由权威监管的市场中交易。交易双方需要支付监管费用。一方耍诈会受到权威的惩罚。惩罚可能是赔偿、罚款、降低信用,但最终仍然落实在对自然人的暴力威胁(如果拒不执行,就要坐牢)。

以太坊(Ethereum)等一批区块链技术应用具有去中心化验证的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系统来保证合约的履行。例如,A和B对赌以太币/美元:双方签名自动合约,各自向合约账户转入价值1000美元的以太币,30天后合约将价值1000美元的以太币转入A账户,剩余以太币转入B账户(EthFans/wiki)。双方签名合约和转入以太币的行为均向全网公布,合约自动执行。看似完美。但这里的整个过程不是封闭的,智能合约的执行需要外部信息(oracle),即当时以太币/美元的报价。因此,智能合约的可靠性依赖来自外部的信任,即对某个以太币/美元报价机制的信任。在极端情况下,这个报价是会被外部力量操控的。例如,和你对赌的人可能是美国政府,或是某个体量相对以太坊社区足够大的财团。

我们再考虑一个更简单的场景。由于去中心化的虚拟社区是对现有体系的挑战,现代国家有封禁、瓦解或收编虚拟社区的动机。试图消灭加密数字货币的一种策略是:宣布不为任何涉及非法数字货币的交易提供法律支持,上当受骗的风险自己承担。这时,我持有比特币,想要用比特币购买一杯咖啡,我能确保我可以买到吗?会不会我前脚转了账,后脚对方就不认了?或者反过来,我们可以采用智能合约,我先将资金打入合约账户,等我拿到咖啡并确认收货后合约再将资金转给卖家。此时风险则完全转移到卖家,我如果收到咖啡后不确认收货,汝奈之何(如果没有来自政府或法律的保护,智能合约能够保证我买到那杯咖啡吗? Can the smart contracts guarantee that I can get the coffee that I paid in cryptocurrency??当然,国家的这种策略实际上很难成功。一个国家不提供保护,我可以到别的国家换取实物或法币(一些在当前体系下非优势国家反而可能支持发展数字货币)。然而,问题仍然在。基于现有数字货币、智能合约的信任机制难以仅仅凭自己保证持币者能买到哪怕一杯咖啡。现实是,即使在事实上存在国家威慑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发生矿池(Mining pool -Wikipedia)和交易所卷走矿工或投资人的数字货币跑路(或声称遭受黑客攻击而关门)的情况。这些现象成为一些金融评论家宣布加密数字货币为金字塔式骗局(Pyramid scheme)主要口实。(另一个现实是,加密数字货币在非法交易中被大量使用。这里虽然是现代国家的“法外之地”,但实际是建立在非法组织暴力威胁和力量平衡下的一种更原始的信任体系。)

关于虚拟ID的设想

我们似乎有必要重新思考信任的基础以帮助我们在互联网社区构建独立且完备的信任机制。让我们回到现实世界。今天的现代国家有着非常完善的信任体系,人们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信用记录进行无抵押的纯信用借贷(信用卡)。这里的关键是依附于每个个体的信用记录。在今天的发达社会,信用记录的优劣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和未来发展。被记下坏的信用记录是非常有威慑力的惩戒措施。

就记录信用而言,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有着天然优势,一些社区已经开发了自己的信誉系统应用(Decentralized Trust and Reputation System (DTRS)Decentralized Reputation in OpenBazaar)。一个积累了足够信誉的商家没有动机在一些小额交易中作假,人们可以放心地先转账给它,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咖啡。智能合约可以判断它的可信任边际,根据它的信誉限制它在任何时间段可预收的货款总额,保证它没有卷款逃跑的动机(它通过转让信誉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信誉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商家可以进行的交易规模,十分珍贵。这套信誉系统和现实中已有的系统(如淘宝)类似,甚至更好。在淘宝的信誉系统中,阿里是出现争议后的裁判,而去中心化的社区中可以有一个更合理的裁判机制。然而,它们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对后来者极不友好,进入市场的信誉门槛很快就会变得很高。这样的市场会逐渐丧失活力,目前的数字货币社区几乎都面临这样一个长期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没有在数字社区中这么严重。任何信誉系统都必须建立在一个身份(identity)系统的基础之上。现实世界中有一套天然的身份系统:自然人。现实世界所有的信任机制归根到底是承载在这套身份系统之上的。例如上述丛林世界的例子中,在没有其他外部机制的情况下,两个自然人之间也可以交易,因为他们的肉身是有成本的。在现代社会,国家的权威最终落实于对个人肉体的威胁。这套身份系统有如下特征使得现实世界中的信誉系统能正常运转:(1) 身份的连续性与主体性(肉体在时空中存在的连续性、心身的统一、思维的一贯性和“心灵”的不可进入性);(2) 身份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则在时间上有规律地生成与消灭(出生与死亡);(3) 身份的养成需要投入相当的成本(培养一个成年人)。(1) 是一个身份系统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人体在时空中的连续存在以及心身统一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指向同一个身份,“心灵”的不可进入性提供基本的安全机制(记在脑子里的密码或算法是比指纹、刷脸更符合基本定义的身份验证手段,但“心灵”的不可进入性恐怕不是绝对的,这套安全机制可能被攻破)使得身份能继承思维的内在一贯性。特性 (2) 使得现实中的信誉系统只能被有限地继承(子承父业,品牌),始终对后来者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每个主体在现实世界中只有一个身份,对他来说往往难以承担丧失这个身份的成本,这使得每个身份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信誉积分,使得丛林世界中的交易得以可能。特性 (3) 可以作为 (2) 的补充,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没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意识,但养大一个人仍然需要花费大量成本,不会过于随意地去牺牲。

相比而言,现有虚拟身份系统基本上都是以一对公钥私钥作为身份的基础,公钥是这个身份在公共社区中的“脸面”,区块中的数据赋予这个身份各种属性(如持有资产)并在区块链中保持连贯性,私钥保证该身份内在的一贯性(只能被一部分更底层的身份操控)。将身份与肉身分离(一个人可以有不通的虚拟身份,多人可以共享虚拟身份,虚拟身份可以被转让)是一种更先进的设定,本身没有问题。现有系统的主要问题在于注册新身份的成本过低。生成一对公私钥的成本几乎为零。这使得新生成的身份无法承载任何基础信誉积分。如果社区强行赋予新生身份以基础信誉,那么恶意使用者可以注册大量身份进行海量小额诈骗,基础信誉实际上失去意义。最终仍然会形成对后来者不友好、市场失活的局面。因此,一个有效的虚拟身份系统中,建立身份必须是有成本的,最好能依托某种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资源。

选取哪些稀缺性资源作为建立身份的成本是需要仔细考量的。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要求虚拟身份与肉体挂钩,一个自然人只能建立若干账户。这样做和现行实名制账户没有什么区别,继承了现行制度的所有局限性,仍然会受到国家的监管,没有意义。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以某些数字货币作为成本,或简单以算力作为成本(等于定义了一种新货币)。这样做会使得身份资源相对自然人的分配极不均匀,即使不考虑公平问题(我们在虚拟社区谈论公平的时候是否有必要追溯到背后的自然人,虚拟身份本身能否作为公平概念的基本对象是值得讨论的),这样的分配能否确保社区创造效率的最大化,是否会快速陷入局部最优(自然人被认为有高阶的反思能力,有离经叛道的冲动,算力的背后存在是否有类似的特性?)也是值得思考的。

怎样的身份系统是最优的,恐怕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本身意味着进步,意味着新设计的系统必须比目前基于自然人的系统更优。个人以为它至少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特性。首先,作为基础的稀缺资源必须是基于某些数学物理现象在时空中按一定规律分布的,不能轻易地被人为操控,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受到太多扰动(现行自然人的培养成本恐怕就不符合这条)。其次,基于目前的社会科学理论,这套系统应该是促进创造的,并且尽可能地保持开放性和可能性。最后,需要有伦理的论证。从目前看来,相对自然人平均分配但不与自然人身份绑定的模式可能是比较可行的。此外,由于虚拟身份不必然会“死亡”,可以在更底层的身份间转移,可能有必要对身份的信誉进行累进式“征税”,以避免过于出现过于压倒性的积累优势,同时让长时间不被经营的身份自然凋亡。

如果互联网社区能够形成去中心化且有效运行的身份和信誉系统,那么或许就可以摆脱对现行国家与法律(或黑社会的力量平衡)的依赖,可以独立确保人们能买到现实中的咖啡。由此,新的社会学实验才可以尽可能地摆脱历史路径的束缚,在理想的环境中展开。在互联网空间这片“新大陆”构建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并不是要取代现实世界中的生活,而是要探索更自由的生活方式,更公平的社会形式,进一步解放创造力。至少,当我们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时不会再担心受到任何肉体上的惩罚或被剥夺人身自由而只是念及自己的名誉的时候,这无疑是从野蛮到文明的一个进步。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前加密数字货币的乱象中人们争先恐后是因为害怕成为时代的弃儿,这种恐惧在被房地产浪潮冲刷过的国人的记忆中尤为深刻。但其实并不需要太过担心。最后能存活下来的系统必须是比现在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更合理的,它必须是更开放更包容的,它必须是对后来者友好的,真正创造价值的工作必须是能够得到更公正地奖励的。早期对系统的构建与试错自然是创造价值的,但这个世界无比广阔,有意义事情远不止这些。只要一个人做自己擅长、喜欢事情,为拓展人类的见识做着哪怕微小的贡献,他就不会被时代所抛下。即使今天,移民美国的性价比也未必比1620年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rteen + fou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