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还是那个老故事

上海:即日起暂停新增投放共享单车,企业若违反纳入征信档案

这则新闻说的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对共享单车资源配置的调节失败了,于是政府的有形之手介入了。这次,市场又失灵了。

我们知道,市场的核心功能就是配置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得以发挥较大的价值。浪费的资源自然是没什么价值的。因此,有效的市场必须是能够控制资源浪费的。但另一方面,“浪费”又是市场得以发挥效果进行优胜劣汰的必要前提。

我们假设一个与外界隔离的村庄的食材被按计划限量供应给两家食堂,刚好够所有村民果腹,不会产生浪费。一家食堂厨艺惊人,另一家食堂则将大量资源投入贿赂供应科长以获得更多的食材。最后,哪家食堂能胜出,而村民又是否会满意呢?

事实上,市场在调节供需时往往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不受欢迎的饭店、超市备好食材、货品却少人光顾,临近过期只能作废或低价处理,长此以往则不得不退出。可以说,一定程度的浪费是市场得以发挥功能的必要成本。这也是一些人抨击自由市场时主要的攻击目标。只是,以人类目前的经验,市场仍然是大规模配置资源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在运行良好的市场中作为成本的“浪费”是有限的,供应方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尽量减少浪费以及随之而来的损失。在完整的市场体系中还会出现如 salvage grocery stores(低价贩卖接近保质期的商品的商店)之类的“腐食生态位”进一步降低市场的“浪费”。

那么,像国内共享单车市场这样巨量的浪费,资源配置的严重失效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共享单车市场的供应方何以眼见市场早已饱和却仍然不计成本地投入?我们当然不能轻易地断定他们都“人傻、钱多”。市场参与者绝大多数仍然是理智的,他们对市场的预期是多数是合理的,但在这个案例下同时也是扭曲的,市场本身坏掉了。

共享单车产品同许多其他互联网服务一样,规模本身意味着服务的品质。这就导致,市场竞争容易使得强者恒强,弱者消失,赢者通吃。搜索、购物、即时通讯、网约车市场无不按照这个规律发展。不得不承认,完全自由市场在这些情况下是注定要失灵的。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故事,规模与竞争优势的正反馈在几乎所有市场都存在,修复的方法也仍然老套却有效——反垄断。如果市场供应方都能够预期他们市场占有率的扩张是有限的,他们在决定投入时就会三思而行。反之,像共享单车那样,受到网约车等市场前车之鉴的激励,考虑到赢者通吃的高额回报和弱者消失的巨大风险,前期投入自然必须不计成本。

所以,共享单车市场乱象并不是市场本身的锅,而是国内糟糕的市场管理,未能建立起合理的禁垄断预期。据笔者有限的了解,我国的反垄断法往往被用作对外的贸易武器,却鲜有被用以规范国内市场(中国互联网企业合并都不向商务部申报吗?)。猜测可能是因为执政者受到某些意识形态的影响过于关注国际竞争,热衷于组织或促成巨型企业参与国际议价,而忽视经营国内市场。但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如此巨大以至于其中的“老二”、“老三”在国际市场中仍然可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让“反垄断法”真正发挥调节国内市场的作用,是合理的政策选择。

细看下,中国的《反垄断法》本身也有一定的问题。只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具体而言有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商务部反垄断局、工商总局等)能够直接进行反垄断调查、执法。个人、企业或其他民间团体只能向这些政府机构举报(在中国,谁可以申请发起反垄断调查?普通人可以吗?需要什么流程?),而不能直接发起诉讼。须知,市场参与者们才是垄断的受害人,有最强的维权意愿,而兼顾市场管理与国际关系的政府机构自然会有多方面的考量与权衡,不是最合适的反垄断主体。因此,笔者建议通过修订法律或政府规章向民间开放更多的反垄断渠道。

回到开头的新闻,上海政府一纸禁令固然可以杜绝进一步的浪费,但也给未来的市场造成了更恶劣的预期。即,不管什么,初期必须不顾一切地投入抢占地盘,政府最终会再次以这种方式介入,封冻市场占有率。先进的城市管理水平曾经是上海市的标签之一,这几年却昏招频频,令人唏嘘。

题图来自:https://c1.staticflickr.com/1/707/31408968123_8cfc6c53e2_b.jpg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14 + 15 =